在山东大学博物馆展厅里,柔和的灯光下,一片长18厘米、由4块甲片缀合而成的带刻辞的龟腹甲陈列于展柜中,其上细密的刻痕仿佛仍在低声诉说着华夏文明最初的智慧密码。
“这件商代甲骨卜辞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大辛庄村东南的大辛庄遗址,是我在2003年本科实习时参与发掘的。”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常务副院长郎剑锋的手指悬停在玻璃展柜上方,仿佛能触摸到3000年前契刻的温度,“别看它不起眼,这是在殷墟之外发现的唯一一件晚商时期占卜所用甲骨,被称为甲骨学史上具有界标意义的重大发现。”
“原本以为历史很遥远,但听到郎老师介绍山东大学博物馆内大量展品源自山大考古团队数十年的发掘成果,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明的接力者。”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大一新生李俊辰说。
博物馆的另一角,山东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杨海燕指着琳琅满目的展品如数家珍:“从龙山文化黑陶蛋壳杯到商周青铜器,山大博物馆陈列的这些展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阐释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实物证据。”
几千年前的水稻种子、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中国发现最早的成句文字丁公陶文……拥有这些珍贵展品的山东大学博物馆是国内较早建立的综合类高校博物馆之一。2020年12月,山东大学博物馆成功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如今,该博物馆已发展成为集展览、教学、收藏、保护、研究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校博物馆。
在这里,器物不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穿越时空的文明信使。
“当我站在这里,亲口对同学讲‘山东龙山文化比埃及金字塔还要早’‘4000年前的祖先已经用如此精美的杯子饮酒’,我才真切感受到什么是文化的底气。”山东大学数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朱允中被文化的力量触动,报名成为山大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
如果说山东大学博物馆(济南)体现的是山大人对历史的敬意,那么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正在进行的则是一场用科技解码文明的守护。
“像曾侯宝墓M168这类遗存,在野外连续4年科学发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山东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中,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朱磊一边操作工业加湿设备,一边向学生讲解,“我们必须通过工业加湿器、化学方法保湿,保证漆皮的韧性和湿度,为发掘争取时间。”
目前,山东大学已建成全国高校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的考古实验室群,覆盖人类演化、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分子考古等16个方向,实验室总面积超5000平方米,真正实现了“科技赋能考古,数据重建文明”。
“山大的考古学科为博物馆提供学科支撑和研究阐释力量,山大博物馆则成为连接学术成果与社会价值的转换枢纽。”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方辉介绍,“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视野从齐鲁延伸至世界,近年来,山东大学组队赴肯尼亚进行人类起源发掘,赴法国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山大考古人的答案,写在祖国大地上,也写在世界舞台上。”(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王一晗 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