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肃省阿克塞县小苏干湖湿地,大天鹅在一处水域游弋觅食(无人机照片)。
初冬时节,作为候鸟迁徙的中亚通道和东亚—澳大利亚通道两条线路的重要中转站,河西走廊吸引了大量候鸟在此停歇休憩、越冬栖息。
河西走廊地处甘肃省西北部,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仅数公里。得益于祁连山冰雪融水的滋养,这条狭长走廊中形成了片片绿洲。区域内河流、湖泊、湿地与人工库塘星罗棋布,为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使这里成为我国西北候鸟迁徙路线上不可或缺的“生态驿站”。
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11月13日,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鹳在飞翔。
初冬时节,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大批越冬候鸟。每逢秋冬候鸟迁徙季,这里便成为鸟类天堂,万鸟翔集,场面蔚为壮观。据了解,每年有超过200种候鸟在此繁殖、越冬和迁徙停歇。
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pagebreak

11月13日,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候鸟在飞翔。
初冬时节,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大批越冬候鸟。每逢秋冬候鸟迁徙季,这里便成为鸟类天堂,万鸟翔集,场面蔚为壮观。据了解,每年有超过200种候鸟在此繁殖、越冬和迁徙停歇。
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11月14日,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肃省阿克塞县小苏干湖湿地,大天鹅在一处水域游弋觅食(无人机照片)。
初冬时节,作为候鸟迁徙的中亚通道和东亚—澳大利亚通道两条线路的重要中转站,河西走廊吸引了大量候鸟在此停歇休憩、越冬栖息。
河西走廊地处甘肃省西北部,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仅数公里。得益于祁连山冰雪融水的滋养,这条狭长走廊中形成了片片绿洲。区域内河流、湖泊、湿地与人工库塘星罗棋布,为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使这里成为我国西北候鸟迁徙路线上不可或缺的“生态驿站”。
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pagebreak

这是11月23日在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拍摄的越冬候鸟。
冬日时节,拉萨市林周县迎来大批越冬候鸟,黑颈鹤、斑头雁、赤麻鸭等候鸟在河谷、湖泊等地觅食、休憩。
新华社记者 李键 摄

11月12日,赤麻鸭等鸟类在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台段一处湖泊休憩觅食。
入冬以来,大批候鸟陆续飞抵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的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台段休憩觅食。作为全球9条候鸟迁徙通道之一的中亚通道的重要中转站,每年约有18万至25万只水禽在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结、停歇。
新华社记者 张智敏 摄pagebreak

11月8日,候鸟在宁夏平罗天河湾国家湿地公园栖息觅食(无人机照片)。
宁夏平罗天河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境内,紧邻黄河,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随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如今这里已成为候鸟的栖息乐园。近年来,平罗县加大对黄河湿地的保护力度,科学系统推进湿地生态修复治理,通过智能监测平台,及专业巡防队伍开展全天候巡查的方式,织密生态防护网络,守护候鸟家园。
新华社发(岳昌鸿摄)

11月20日,天鹅在密云水库流域的清水河中栖息。
近期,北京密云水库迁徙候鸟数量持续攀升,上万只天鹅、豆雁、赤麻鸭、灰鹤等候鸟栖息在密云水库流域大小河流中。密云水库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线路上重要的中转站和栖息点,密云水库管理处开展了候鸟动态监测、食源补给、鸟类栖息浅滩修复、救助受伤体弱候鸟、引导文明观鸟等一系列管护措施,全方位守护候鸟迁徙“生态服务区”
新华社发(李逸飞摄)pagebreak

11月12日,在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台段,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在一处湿地浅滩觅食。
初冬时节,作为候鸟迁徙的中亚通道和东亚—澳大利亚通道两条线路的重要中转站,河西走廊吸引了大量候鸟在此停歇休憩、越冬栖息。
河西走廊地处甘肃省西北部,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仅数公里。得益于祁连山冰雪融水的滋养,这条狭长走廊中形成了片片绿洲。区域内河流、湖泊、湿地与人工库塘星罗棋布,为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使这里成为我国西北候鸟迁徙路线上不可或缺的“生态驿站”。
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这是11月23日在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拍摄的越冬候鸟。
冬日时节,拉萨市林周县迎来大批越冬候鸟,黑颈鹤、斑头雁、赤麻鸭等候鸟在河谷、湖泊等地觅食、休憩。
新华社记者 李键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