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7月4日电 题:跟着演出游“尔滨”
新华社记者杨思琪、沈易瑾、赵国钰
哈尔滨因冰雪游火爆“出圈”,吸引数千万中外游客“寻雪而来”。如今,随着演艺文旅的蓬勃发展,这个夏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打造多台原创大戏,将历史故事搬上光影舞台,让市民和游客在艺术沉浸中触摸城市文脉。
华灯初上,松花江畔清风徐徐。伴随音乐响起,三艘驳船搭建的舞台格外耀眼。江上沉浸式演出《遇见·哈尔滨》自去年夏季上演71场后,于6月26日如期回归。以夜空为幕,人、声、光、水、电、影、景交融,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演员参演。
《遇见·哈尔滨》剧照。(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供图)
什么是哈尔滨?每个人都能在60分钟的演出里找到答案——在19世纪末的松花江渡口,在洋楼林立的中央大街,在憨态可掬的大雪人,在高雅的芭蕾舞与钢琴曲,在惊艳世界的亚冬会赛场……这场演出由亚冬会开闭幕式团队“操盘”,将哈尔滨的开埠记忆、中西风貌与冰雪荣耀有机串联,讲述了一座小渔村的百年蜕变。
《王的战车》剧照。(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供图)
“我们希望这场演出成为‘文化讲解员’,让游客在欢乐共享、浪漫交织、激情相融的氛围中,读懂哈尔滨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遇见·哈尔滨》导演张薇说,不断扩大的演员阵容、新增的彩绘互动区以及电音巴士演艺,让历史叙事与浪漫体验“加量上映”。
江上光影见证城市变迁,奇幻秀演绎民族融合往事。
7月1日,2.0版《王的战车》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冰雪秀场开演。当环形幕亮起,北境雪原铺展开来,神射手箭无虚发,铁环勇士闪转腾挪,火刀英雄口吐烈焰,千年前的渔猎部落仿佛跃然眼前。
“我们以北方部落传说为蓝本,以游戏玩家视角展开,将传统杂技与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结合。”该演出导演梅帅元说,创作团队深入研究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等历史人物,将渔猎文化、战争史诗、古老传说融入90分钟的舞台,让历史场景“活”起来,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与参与感。
如今,这一剧目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梦幻冰雪馆推出联票优惠,游客在观演后可走进冰雪场馆,触摸从远古部落到现代“冰城”的文化基因。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哈尔滨精心打造的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将于7月4日晚在哈尔滨大剧院首演。这部取材于作家陈玙同名小说的作品,糅合了悬疑叙事、西洋音乐等多重元素,生动展现了1934年的一段革命抗战故事。
《夜幕下的哈尔滨》剧照。(哈尔滨大剧院供图)
旋转舞台上,91年前的哈尔滨集市、教室、监狱等一一再现,26首原创歌曲将烽火岁月里的呐喊谱成旋律。在伪满统治下,哈尔滨中学教师王一民在课堂上慷慨讲述爱国故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夜幕下,他又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大街小巷,传递情报。
“我对这场演出非常期待,希望感受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来自浙江的“00后”游客吕苗说,她和朋友为这部剧专程来哈尔滨,观看演出之余计划“打卡”哈尔滨火车站、哈尔滨市第一中学、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等剧中地点,跟着演出游“尔滨”。
“我们希望以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喜欢的艺术创作,让抗战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民族融合发展史在舞台上重现新生,为市民和游客送上视听盛宴。”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洪新说,哈尔滨正在探索文旅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激活城市基因,实现文艺作品与文化市场的相互奔赴。
从江上沉浸式演出,到民族奇幻秀,再到抗战音乐剧,夏日“尔滨”好戏连台。如果说,美丽风光是城市的外衣,精品演出所承载的历史文脉,则让人们真正“遇见”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与城市灵魂深度对话。
策划:孙闻、李欢
视频:赵国钰
海报:沈易瑾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联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