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7月4日电 题:河南蒿坪村:从“烦心村”到“暖心窝”
新华社记者吴刚
雨后初霁,薄雾轻绕河南省淅川县金河镇北部的蒿坪村,一条条平坦的村路蜿蜒而过,村内路旁墙体彩绘诉说着浓浓的乡愁与时代新貌。这座曾经贫困闭塞的小村庄,正经历着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蒿坪村村域广阔,人口众多,历史遗留问题较为复杂。过去,蒿坪村道路泥泞不堪,雨天难行,邻里间的矛盾也屡见不鲜。“之前大家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谁也不服谁。”76岁的村民王阁娃说,“现在村里开‘民意恳谈会’,有啥问题,村干部现场给俺们解决,大伙心里有啥怨气都当场解开了。”
“这个简易棚,占了公共用地,还影响邻居采光,伤了邻里感情,是我不对,村里调解后,不到3天,都拆了。”村民李某主动拆除违建的棚屋,与邻居的多年积怨化解。
蒿坪村驻村第一书记水名岳介绍,为了转变村里的风气,村里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制度,每月召开恳谈会,搭建起沟通桥梁。由网格长、党员和道德模范组成的13支基层调解队伍,为解决群众问题活跃在田间地头。
6月11日,蒿坪村驻村第一书记水名岳(右)与村民在蔬菜大棚交流西红柿长势和销路。(受访者供图)
带着“乡村光荣榜”获得者参观县城,村民干劲更足了;跟村干部一起去周口市西华县学习乡村大食堂建设和产业发展,村干部眼界更开阔了;在乡愁文化节上,再现老中青三代婚礼现场,抵制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水名岳说,基层治理慢工出细活,为的是让村民生活越来越有滋味。
生活富起来,是蒿坪村变化的另一张名片。“我家就在蔬菜大棚旁,每天早上走几步就能干活,一年能多赚两万多元呢!”76岁的村民王存欣喜地说。蒿坪村紧邻县道,生态资源丰富。村里积极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起54座蔬菜大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1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约5000元。此外,村里还大力发展林果产业,种植的蜂糖李今年预计收入翻倍。
近年来,蒿坪村还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游览参观。河南理工大学师生们创作了70多幅充满地域特色的墙体彩绘,如今成了游客热门打卡地。当地开展乡愁文化节,两年已累计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村里农产品销售近16万元。
村里的希望小学里,有129名学生,其中80多名是留守儿童。村干部多次协调爱心企业为学校捐赠电脑和校服,经常为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和牛奶。“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孩子们在村里上学还能用电脑,现在都实现了!”学生家长说。
去年重阳节,一场热闹的“百家宴”让村里的老人们至今念念不忘,这次活动也激发了在外乡贤回馈乡里的热情,许多在外人士纷纷为家乡捐资出力。村里的几十盏太阳能路灯就是在外人士捐资购买并安装的。夜幕降临,路灯次第亮起,照亮了民心,更照亮了乡村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