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7月4日电 特写:乌云压境处,有群追雷的人
新华社记者田宇、赵紫羽、方亚东
7月4日,广东湛江雷州,雷雨。
早晨6时,晨光熹微,柔软的云像连绵起伏的雪山,公鸡嘹亮的啼鸣显得这里的清晨更加静谧。
在武汉大学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位于雷州市杨家镇的野外雷电试验基地,团队师生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监测屏上的大气预警平台数据曲线和雷达回波图,盘算着远处的乌云能否带来雷电。
“一个半小时后有雷云经过!”基地负责人王建国教授呼喊着通知大家。大家迅速洗漱、抹去睡意,奔向自己驻守的试验舱,检查仪器运转情况。
这是一群追雷的人。
当他们在大自然环境中监测到雷云当顶时,就会开启各种发射、控制和测量设备,具备发射条件时发射专用引雷火箭,实现雷暴云对地定点放电。
雷击事故,关乎国计民生和系统安全。引雷试验,帮助人类更好认识雷电,与之“和平共处”。
目前,基地已建成面向不同行业的架空输电线路、配电线路、光伏、风电、不同电压等级变电站、国防装备等场景的雷击试验平台。
7时许,雷云越来越近。“开机!迅速就位!”副研究员李泉新带着即将读研的学生朱巍赶到一公里外的远方舱,开机测量引雷时的电磁声光数据。
乌云压境,雨势突然变大,在雨中狂奔的所有人已经抵达自己的岗位。
发射舱里,数据监测平台曲线飙升,所有人屏息凝神。“1500(伏/米)、2000(伏/米)、2500(伏/米)……各小组注意!大气电场已达发射值,准备发射!”负责火箭发射的博士后曹金鑫通过对讲机发出指令。
“5、4、3、2、1,发射!”
只听一声长长的“嗖——”,火箭腾空,两三秒后一道闪电在空中划出,紧跟着响亮的雷声轰隆传来。
成功!
惶惶天雷,以“箭”引之。
“闪电劈在我眼前,暗黑的天空瞬间亮如白昼。”第一次来基地的朱巍回想起这一场景,眼神中也闪过一道光。
欢呼、尖叫、掌声淹没发射舱,但几秒后又是紧张专注。发射还要继续。
“雷电劈下来的时候,看到示波记录仪上的波形,就像闪电的心跳。”研二学生王志鹏浪漫地形容这一时刻。
六发火箭升空,全部引雷成功!团队今年驻扎基地已近两个月,这次是继6月30日首次成功后再度告捷。
团队成员在检查设备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邱婧熠 摄
“单次发射最佳窗口只有几秒钟,其间要紧盯大气电场的波形陡度是否够快、峰值是否够强,还要结合头顶雷云、降雨情况综合判断发射时机。雷电路径发展很随机,很难有百分百的成功率。”回忆刚刚按下发射键,曹金鑫依旧手心冒汗。
如雷州之名,这里是强雷区,一年中超过90天是雷暴日。周蜜教授说:“引雷的时间窗口很短,雷云当顶的时间不足半小时。”
为了这半小时,队员们始终保持设备待命开机,每天调试、检查、等待,这样的日子要持续两三个月,大部分时间都要忍受没有雷的寂寞。
每个人晒得黝黑的皮肤,是团队并肩作战过的证明。
团队学生引雷成功后在基地合影。新华社记者 方亚东 摄
“我们的学生都是以非常高的分数考进来的,要对得起他们,创造好的研究和学习条件。”王建国说。
学生们说,当他们提出新想法时,平时云淡风轻的王老师“还会激动得站起来”。
“2022年基地创建之初,大家很忐忑,选址在这里能不能引到雷?开荒、除草、架设设备,每颗螺丝都是我们师生亲手拧上去的。”周蜜手指着远方的设备群,细数每一年的变化。
“我们想等这个基地成立10年、20年的时候,出一本回忆录,记录下当年这个系统是谁建的,那根线是谁接的……”
脚下泥泞的土地不语,却记得每个人的脚印。
团队近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运用在电力、能源、铁路、国防、通信等相关行业和领域。“以前总觉得‘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之类的话离自己太过遥远,来到这里后,真的感觉到自己在为祖国的事业作贡献。”研二学生周芳甲说。
团队成员在试验舱内分析数据。新华社记者 邱婧熠 摄
怕等不到雷,也怕等到了没测到数据。同学们遇到困难时,曹金鑫是他们的贴心大哥,但他自己的焦虑只能埋在心里。“同学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也担心不能测到有用的数据。”他喜欢拍摄星空来排解情绪。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写道,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
在这群追雷人的视野里,浩瀚夜空繁星璀璨,但星星又如此微小。在科学的天空里,他们的身影或许显得渺小。但即便再微弱的光布满夜空时,也能把夜空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