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球何以成潮流——专访广州市匹克球协会会长王庆民-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27 17:10:31
来源:新华网

匹克球何以成潮流——专访广州市匹克球协会会长王庆民

字体: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季嘉东)匹克球,这项融合了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特点,规则简单、上手快、趣味性强的运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2024年是匹克球流行趋势爆发的一年,而向前追溯这股风潮,人们会发现,广州是推动匹克球在中国发展的先行城市之一,其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广州市匹克球协会会长王庆民。

  图中最右为王庆民。

一颗“和谐”的球

  2005年,王庆民第一次在美国西雅图见到匹克球,当时他感觉这项运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和自己很擅长的羽毛球相比,“都是老头和老太太在打”。就这样“不屑”了两年,真正上手后,王庆民却成了一个“球痴”。

  2010年,王庆民带着匹克球拍回到广州,从此开始了十几年的推广之路。2012年,美国一群匹克球狂热爱好者让王庆民牵线,从2012年9月30日到11月15日,他们走过了中国十七个城市。经过坚持不懈的推广,到了2019年,广州市体育局发现了匹克球的潜力,适时成立了广州市匹克球协会,这项运动在广州开始飞速发展。

  一个猛子扎进匹克球十几年,王庆民发现这项运动的魅力不仅在于表面的竞技,更在于内生的和谐。

  “我有几个美国的朋友,他们去年6月份去欧洲几个国家旅游,也想在那里打球。第一站到了芬兰,他们在休息的时候突然间七八个人过来,原来是看到了他们的球拍,就问他们晚上什么安排,还帮他们入住了酒店,吃了快餐就马上带他们去打球。那段时间他们去哪个国家都有人一起打球,本来计划旅行14天的,结果去了差不多两个月。”

  匹克球也是家庭成员、企业职工建立良好关系的纽带,一些场馆形成了固定的家庭和企业客户,帮助人们跨越了性别、职业和代际差异。

  “这就是和谐。”王庆民说,“匹克球这个运动能在人们之间产生包容、和谐,大家能够一起快乐。”

不是“老年”球,匹克球正年轻

  在很多人眼里,匹克球是一项“老年”运动,更是羽毛球和网球的替代品。实际上,匹克球正朝着年轻化、潮流化的趋势发展,这顶“老年帽”很快就会被摘掉,在这方面,广州已经做出榜样。

  王庆民介绍,广州市匹克球协会一开始就把校园作为推广的主阵地。2021年,经广东省学生体育艺术联合会发文倡导,广东省第一届匹克球教练员培训班一开班,就有51所来自广东10多个地市的高校、中小学校的137人报名,而此前预想的是只要能有20个学员就可以开班。

  匹克球在广东校园里的风靡给王庆民很大震撼。“我最大的感受是2018年的时候,我协助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开办匹克球课程,他们最初是在篮球场上贴线,贴出了四个球场,但后来学生自选的只有三十多人。后来我让他们不要贴线,做成真正的丙烯酸场地,结果一报名接近700人。”王庆民说,“由此可见,在新兴运动的推广中,‘球场的展现’是非常重要的。”

  从2022年开始,广东的匹克球运动在校园里风靡。2023年,广东省首届中小学生匹克球锦标赛吸引了80多所学校的700多名运动员参赛,第二届的参赛人数增加到97所学校的近1000人;今年11月21日-23日,2025年广东省大学生匹克球锦标赛共有来自全省54所高校的近800名学生参赛。

  社会层面上,随着许多球馆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商圈等普及推广活动,客户与日俱增,他们开始举办各种创意比赛,激发这项运动的潮玩属性,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的上班族加入。与此同时,场地运营成为他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广州的一些球馆进行了有益探索。

  成立于2024年的匹派体育建成了两座无人值守的智能化匹克球馆,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完成预约订场、门禁开启、灯光控制、器材租赁、离场结算全流程操作。无人值守模式带来了显著的降本增效。场馆无需设置前台,而且盘活了楼顶天台、室外空地等闲置空间,降低了建设成本,有效助力了“金边银角”“口袋公园”等城市升级改造工程。

从0到1,潮流还将继续

  王庆民介绍,广州市匹克球协会创造了许多“第一”。例如,在2018年邀请国际匹克球教练协会到广州举办首届国际教练员培训班,培训出中国第一批国际匹克球教练员;在2019年由广州市体育局群体处指导,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国际匹克球赛事——广州匹克球国际邀请赛;受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委托,与广东省社会体育和竞训中心联合承办了首个匹克球全国性官方赛事——2023年首届全国匹克球大赛。

  做到这些“第一”不容易。王庆民回忆,为了确保首届全国匹克球大赛顺利举办,他决定不收取参赛费用,通过一个又一个电话召集了27支参赛队伍。而在举办广州匹克球国际邀请赛时,他主张将通用的发球得分制改为每球得分制,这个没有先例的想法让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反对。

  “但我说我们的国情就是这样,我们的比赛是逢星期六和星期天才举行,如果是发球得分制,就根本控制不了比赛时间,也没法很好地安排比赛和转播。”

  王庆民相信,在今后的5年,匹克球还将迎来新的增长。从最初的“不屑一顾”到如今的“全心投入”,王庆民和匹克球的故事,印证了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它让人着迷的不仅是技巧,更是和谐,是跨越性别、年龄、职业的开放与包容。

【纠错】 【责任编辑:贾紫来】